欢迎访问德昌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

繁體中文| 统一登录| 数字政府旧版
当前位置:首页>政府信息公开>法定主动公开内容>统计信息>统计公报

德昌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
来源:县统计局 发布日期:2020-05-07 15:32 [ 字体: ] 【打印本页】
分享到:

2016年,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,县委、县政府牢牢把握“稳中求进”的经济工作总基调,在促进工业回升、增强投资拉动、加快建筑业发展、推进服务提速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,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,沉着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,坚持科学发展、转型发展、特色发展、开发发展,以提质增效为核心,着力资源转化、产业支撑、投资拉动、扩大内需、改革攻坚、保障民生,有效扭转了经济下行的势头,促进全县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,人民群众安居乐业,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

一、综 合

经凉山州统计局审定,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(GDP)681963万元,比上年增长8.0%,保持了恢复性增长的态势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172043万元,比上年增长4.2%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.3%,拉动GDP增长1.1个百分点;第二产业增加值304606万元,比上年增长11.6%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.3%,拉动GDP增长5.0个百分点;第三产业增加值205314万元,比上年增长6.2%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.4%,拉动GDP增长1.9个百分点。人均GDP达到30998元,比上年增长8.6%。经济结构略有调整,一、二、三产业占GDP的比重,由上年的26.2︰43.7︰30.1发展为25.2︰44.7︰30.1。

非公有制经济全年实现增加值440618万元,比上年增长9.2%;占GDP的比重为64.6%,比上年提高0.5个百分点。

财政收入平稳增长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9513万元,同比增长11.1%;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58968万元,比上年增长1.1%。

二、农 业

2016年,全县各级党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、县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,加大农业投入,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建设,以结构调整为主线,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,以科技为手段,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,农村经济呈现增产、增收的喜人局面。全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(现价)达到298907万元,比去年增加24532万元,增长8.9%。其中:农业产值180731万元,比去年增加14654万元,增长8.8%;林业产值7436万元,比去年增加808万元,增长12.2%;畜牧业产值97724万元,比去年增加8658万元,增长9.7%;渔业产值8359万元,比去年增加209万元,增长2.6%;农、林、牧、渔服务业产值4657万元,比去年增加204万元,增长4.6%。

现代农业加速提升,种植业稳步发展。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6458公顷,比上年增加115公顷;粮食总产94938吨,比上年增加2824吨,增产3.1%;其它主要农作物产量如下:油料产量1012吨,比上年增产1.7%。糖类产量2550吨,与上年持平。蔬菜瓜果产量222410吨,比上年增产7.3%。

加强森林管护、林地保护、森林草原防火等工作,巩固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,基本完成森林资源二类调查,申报创建螺髻山、黑龙潭2个省级森林公园,角半沟获“全省十大最具潜力森林康养目的地”称号,全县森林覆盖率68.4%。

畜牧业发展加快。全年出栏肉猪25.87万头,下降3.2%;羊出栏7.64万只,增长10.6%;牛出栏1.30万头,增长4.8%;家禽出栏254.8万只,增长4.3%。全年肉类总产量24878吨,增长0.9%,其中猪肉产量17736吨,下降0.9%;羊肉产量1343吨,增长10.5%;牛肉产量1112吨,增长4.0%;家禽肉产量4258吨,增长4.1%;牛奶产量129吨,增速和上年持平。

渔业生产稳步增长。全年水产品产量6100吨,增长0.8%,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稳定的财源。

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,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全县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270公顷,比上年增加137公顷,增长1.5%;全年化肥施用量(折纯)8369吨;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2.5万千瓦,较上年增长9.8%;农村用电量为4685万千瓦小时,增长6.4%;全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779吨,地膜覆盖面积11328公顷。
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
2016年受国际国内整体工业品市场价格疲软,以及我县部分退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不利因素影响,2016年我县全社会全部工业总产值631814万元,比上年下降5.9%;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29724万元,比上年下降6.3%。

在规模以上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:工业硅产量4.27万吨,同比下降14.8%;水力发电量93799万千瓦小时,同比增长3.7%;风力发电量44307万千瓦小时,同比增长50.9%;风机叶片生产179套,风机主机生产69台。

我县3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393516万元,同比下降2.9%;工业产品产销率81.9%,同比减少了0.6个百分点;实现工业增加值153991万元,同比增长0.8%(可比价);全年利税总额24780万元,同比下降21.8%,其中利润总额11895万元,同比下降26.5%。

2016年我县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。全社会建筑业生产完成增加值143488万元,比上年增长27.0%。
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
2016年,我县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,不断改善投资环境,招商引资和吸纳民间投资成效显著,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。年末全县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达到124个,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20405万元,比上年增长7.0%。

在投资构成中,第一产业投资16749万元,同比增长1652.0%,第二产业投资307486万元,同比增长0.1%,第三产业投资396170万元,同比下降8.6%。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14023万元,同比下降1.8%;更新改造投资完成80037万元,同比下降20.8%;其他投资完成126345万元,同比增长159.4%。

招商引资成效显著。2016年引进项目10个,到位资金28.58亿元。

五、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

在国家扩大内需、提升消费的政策效应下,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。全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2570万元,比上年增长10.5%。

批发零售贸易业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39486万元,比上年增长1.2%;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2019万元,比上年增长4.0%。

从城乡结构看,农村市场零售额增速低于城镇。城镇市场零售额164512万元,农村市场零售额83370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12.9%、9.1%。

对外贸易不断增长,全年出口总额(包括转口贸易)2067万美元,同比增长10.5%。

六、交通、运输、邮电和旅游

交通运输整体发展势头良好,运输能力不断增强,道路质量明显改善,行业内部竞争也日趋激烈。全年全县公路客运周转量8458万人公里,比上年增长9.8%;公路货运周转量76808万吨公里,增长4.7%。

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。全县邮电通讯企业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.9亿元,增长8.0%,其中:电信业务总量1.89亿元,增长10.0%。年末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数1.5万户,增长18.0%;固定电话用户2.8万户,和去年相比基本持平,移动电话用户19.5万户,增长3.0%。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72.5%,比上年提高2.0个百分点。

2016年旅游业发展不断增强。旅游总收入达111516万元,比上年增长24.0%,旅游人次达276.89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22.1%。

七、金融和保险业

2016年,金融部门认真落实国家货币政策,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,在抓信贷资金组织和推广的同时,狠抓信贷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金的有效投入,努力改进金融服务,稳定金融秩序,较好地支持了全县经济发展。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5001万元,比上年增长7.0%;各项贷款余额316384万元,比上年增长9.4%。

保险事业稳定发展,保费收入持续增加,受益群体不断扩大。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5418万元,比上年增长10.0%;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金额2317万元,比上年增长6.0%。

八、教  育

年末共有学校39所,在校生28663人,教职工2216人,其中专任教师1384人。

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。“十二五”累计教育投入24.5亿元、实现“三个增长”;投入3.9亿元实施义务教育“三免一补”“营养改善计划”和15年免费教育等惠民工程,实现应免尽免、应补尽补;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;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,2016年本科上线率达22.5%。认真实施教育惠民工程,义务教育“三免一补”投入1.1亿元,覆盖学生1629人次;“营养改善计划”投入6500万元,惠及73134人次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到省定要求,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、跨越式提升。

九、文化、体育和卫生

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,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,为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电脑终端53台,59个村配齐文化设施;举办送文化下乡等大型专题晚会32场(次)。继续推进“光进铜退”广电网络改造,架设光缆65公里,新增光站45个;农村电影放映1026场;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;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,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场所38个。

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并通过复审,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巩固提升;完成县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、11个乡镇卫生院和88个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;新农合参合率99.9%;全面实施二孩政策,人口出生率、自然增长率、符合政策生育率分别为14.5‰、7.3‰、98.0%;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通过国检,艾滋病、结核病等重大疫病防控取得新成效。

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32个(不含诊所),其中医院2个;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955张,其中:医院840张。

十、环境保护

环境污染得到一定控制,工业“三废”治理比上年有所好转,年内对33户规上工业企业污染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进行了监测,各企业现有专职环保人员145人,33户规上企业全年外排水量32.2万立方米;工业用水重复用水量51.9万立方米;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.94立方米/万元;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4.5%,环境保护明显得到改善。

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。2016年,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.6719吨标煤,比上年下降8.9%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.9823吨标煤,同比下降37.6%。

十一、人  口

据2016年公安人口统计,全县年末户籍人口214822人,城镇人口50256人,乡村人口164566人。其中:少数民族人口为67766人,占总人口的31.5%;傈僳族人口为6893人,占总人口的3.2%。

2016年末常住人口22.1万人,其中:城镇人口7.94万人,城镇化率35.93%。

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,据人口出生统计,全年出生人口2993人,人口出生率14.53‰,自然增长率7.33‰。

十二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
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稳步增长势头,生活条件继续改善。

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14元,比上年增长8.9%。

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47元,比上年增长8.0%。其中,工资性收入15443元,增长6.5%;经营净收入6572元,增长6.3%;财产净收入1579元,增长19.4%;转移净收入2454元,增长15.7%。人均消费性支出17545元,增长8.7%。其中,居住支出增长17.0%,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38.4%,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.7%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5.3%。

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27元,比上年增加1283元,比上年增长9.7%。其中,工资性收入3622元,增长19.3%;经营净收入9421元,增长5.3%;财产净收入273元,增长18.0%;转移净收入1211元,增长17.5%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160元,增长12.9%。其中,居住消费支出增长55.3%,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21.0%,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8.8%,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108.1%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8.3%。

劳动结构有所调整,职工收入稳定增长,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收入70550元,比上年增长24.5%,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稳定增长,年末余额达420414万元,比上年增长8.0%;年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19570元,比上年增长10.0%。

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。巩固“五大保险”参保率,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92284人,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4784人;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,促进城镇居民就业或再就业,年均城镇登记失业率3.8%;建成敬老院3所,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40%;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;城乡医疗救助支出214.8万元,孤儿、特殊困难儿童生活补贴逐年提高;完成林业棚户区改造343套,建成保障性住房1148套。

十三、扶贫工作

2016年贯彻落实中央、省、州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战略部署,聚焦32个贫困村、1887户贫困户、6572名贫困人口,紧紧围绕“两不愁、三保障”和“四个好”目标,精准发力、挂图作战,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。村“一低七有”中,贫困发生率均低于3.0%;32个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0.4万元(其中光伏扶贫分红16万元),建成并投入使用卫生室32个、民俗文化坝子32个、文化室32个,32个贫困村通村道路硬化,网络和学前教育全覆盖。户“一超六有”中,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3100元;无因贫辍学学生;医疗保障、健康档案实现全覆盖;安全住房建设、安全饮水、生活用电、广播电视均全覆盖。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、省、州脱贫标准,并通过省级验收考核,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。按照州委、州政府安排部署,安宁河流域县市2016年已率先全部脱贫摘帽,我县仅剩2016年底动态新增的未脱贫户6户21人。

注:

1、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,正式数据以《德昌统计年鉴-2017》为准。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,存在着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。

2、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、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执行国家统计局新的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》和《三次产业划分规定》,即第一产业是指农、林、牧、渔业(不含农、林、牧、渔服务业);第二产业是指工业(不含开采辅助活动,金属制品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)和建筑业;第三产业即服务业,是指除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。

3、公报中物价、林业、渔业、农业机械化、交通运输、邮政、电信、金融、旅游、对外贸易、财政、保险、证券、教育、科技、文化、卫生、体育、环境保护、安全生产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。

扫一扫手机访问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