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,是我县近几年经济发展历程中非常艰难的一年。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,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、结构调整阵痛加剧、资源环境约束加紧、要素保障难度加深的复杂严峻形势,在州委、州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,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、支持下,认真履行政府职能,沉着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,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务实推进“科学发展、加快发展、竞相发展”,着力“转方式、调结构、稳增长、惠民生”,突出“投资拉动、工业跨越、农业提升、旅游突破、城镇做精、管理创新、环境创优”七大重点,基本完成了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,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,人民群众安居乐业,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
一、综合
经州统计局审定,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78726万元,比上年下降0.7%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154879万元,比上年增长4.4%;第二产业增加值260050万元,比上年下降3.6%;第三产业增加值163797万元,增长0.6%。人均GDP达到26669元,比上年下降1.4%。经济结构略有调整,一、二、三产业占GDP的比重,由上年的24.6︰47.8︰27.6发展为26.8︰44.9︰28.3。
非公有制经济全年实现增加值371025万元,比上年下降0.1%;占GDP的比重为64.1%,比上年下降0.1个百分点。
财政状况继续改善。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达64695万元,比上年增长3.3%,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8434万元,增长0.2%;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295元,增长0.1%。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46233万元,比上年增长6.9%。
居民消费价格上涨。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1.1%,其中: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0.8%,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1.2%。食品类上涨2.3%,居住类上涨1.5%,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.8%,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.1%,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.1%,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.1%,衣着类和上年持平,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.6%。
二、农业
2014年,全县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县委、县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,加大农业投入,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建设,以结构调整为主线,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,以科技为手段,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,农村经济呈现增产、增收的喜人局面。全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(现价)达到255354万元,比去年增加19777万元,增长8.4%。其中农业产值153385万元,比去年增加15360万元,增长11.1%;林业产值6023万元,比去年增加506万元,增长9.2%;畜牧业产值84881万元,比去年增加2479万元,增长3.0%;渔业产值7087万元,比去年增加1135万元,增长19.0%;服务产值3978万元,比去年增加297万元,增长8.1%。
现代农业加速提升,种植业稳步发展。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6242公顷,比上年增加132公顷;粮食总产90999吨,比上年增加614吨,增长0.7%;其它主要农作物产量如下:油料产量930吨,比上年增长9.2%;产烟29.66万担;桑椹10443吨;新建蔬菜大棚1000亩,蔬菜复种10.07万亩;新植核桃、板栗等林果8万亩,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0个,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3家。凉山国家级优质烤烟综合标准化示范州德昌示范区、省级紫衣大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分别通过国家和省级验收。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,完成2个烟叶单元建设和小农水工程,土地整理6.96万亩、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、现代农业建设1万亩、新增和恢复灌面5万亩、水毁修复41处、水利工程岁修1469处。
绿化造林工作全面推进。坚守17.9万亩耕地红线和248万亩林地红线,完成州下达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任务;规范国土和矿产资源管理,水源地保护取得新成效;实施省州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6处,地质灾害避让搬迁265户;因成功避险,全年地质灾害无人员伤亡;巩固森林覆盖率,加强138万亩国有林管护和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、护林防火、退耕还林、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兑现等工作,森林保险参保率100%。
畜牧业发展加快,渔业生产稳步增长。全年出栏肉猪27.4万头,增长2.0%;羊出栏6.54万只,增长1.2%;牛出栏1.18万头,增长1.5%;家禽出栏234.7万只,增长4.7%。全年肉类总产量达24507吨,增长2.4%,其中猪肉产量18086吨,增长2.0%;羊肉产量1149吨,增长1.2%;牛肉产量1009吨,增长1.5%;家禽肉产量3894吨,增长4.7%;牛奶产量126吨,增速和上年持平;全年蚕桑产茧量3.52万担。
全年水产品产量6050吨,增长3.5%,各类牲畜存栏稳定,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稳定的财源。
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,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全县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865公顷,比上年增加805公顷,增长9.9%;全年化肥施用量(折纯)8167吨;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0.5万千瓦,较上年增长9.5%;农村用电量为4190万千瓦小时,增长9.5%;全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812吨,地膜覆盖面积12740公顷。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2014年受国际国内整体工业品市场价格疲软,以及我县部分退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不利因素影响,2014年我县全社会全部工业总产值685743万元,比上年下降18.6%;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95710万元,比上年下降21.3%。
在规模以上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:石墨电极产量7960吨,与去年同期40185吨相比,同比下降80.2%;工业硅产量5.2万吨,同比下降20.0%;水力发电量119558万千瓦小时,同比下降9.4%。
我县3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20468万元,同比下降26.8%;工业产品产销率94.5%,同比减少了3.9个百分点;实现工业增加值210234万元,同比下降11.9%;全年利税总额98223万元,同比下降24.1%,其中利润总额75284万元,同比下降33.2%。
2014年我县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,全社会建筑业生产完成增加值99204万元,比上年增长4.1%。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2014年,我县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,不断改善投资环境,招商引资和吸纳民间投资成效显著,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。年末全县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达到73个,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03096万元,比上年增长5.6%。
在投资构成中,第一产业投资2139万元,同比下降82.9%,第二产业投资206789万元,同比下降2.3%,第三产业投资394168万元,增长13.6%。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84273万元,下降21.1%;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02469万元,同比下降9.0%;其他投资完成216354万元,增长14.4%。
完善并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,着力创优环境、创新机制,落实招商责任,灵活招商方式,强化项目落地,利用西博会、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、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投资洽谈会等平台,新签约项目12个,签约资金51.7亿元;到位资金32.5亿元,完成130.0%。
五、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
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,在新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热点的带动下,全县消费品市场繁荣、购销活跃。全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1576万元,比上年增长10.9%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8396万元,比上年下降14.3%;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8632万元,比上年增长8.1%。从城乡结构看,农村市场零售额增速低于城镇。城镇市场零售额126524万元,农村市场零售额55015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12.0%、9.6%。
对外贸易不断增长,全年出口总额(包括转口贸易)1765万美元,同比下降0.7%。
六、交通、运输、邮电和旅游
交通运输整体发展势头良好,运输能力不断增强,道路质量明显改善,行业内部竞争也日趋激烈。全年全县公路客运周转量33489万人公里,比上年增长20.2%;公路货运周转量85236万吨公里,增长19.3%。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12公里,增长1.6%,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941公里,增长1.7%,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7公里。
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。全县邮电通讯企业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.53亿元,增长28.0%,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.46亿元,增长26.4%。年末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数1.1万户,增长10.0%;固定电话用户2.8万户,和去年相比基本持平,移动电话用户17.5万户,增长8.5%。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68.5%,比上年提高2.5个百分点。
旅游业发展不断增强,旅游总收入达58802万元,比上年增长54.6%,旅游人次达158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46.5%。
七、金融和保险业
2014年,金融部门认真落实国家货币政策,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,在抓信贷资金组织和推广的同时,狠抓信贷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金的有效投入,努力改进金融服务,稳定金融秩序,较好地支持了全县经济发展。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47471万元,比年初增加34381万元,增长6.7%;各项贷款余额261719万元,比年初增加29600万元,增长12.8%。
保险事业稳定发展,保费收入持续增加,受益群体不断扩大。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8936万元,比上年下降1.6%;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金额2082万元,比上年增长2.0%。
八、教育
狠抓义务教育、职业教育、民族教育、学前教育、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,努力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,普职招生比4.7:5.3;创新“1+1+1”办学模式,攀西绵阳南山国际学校落地建设;全面落实义务教育“三免一补”“营养改善计划”等教育惠民政策;投入4706万元实施学校安全工程;全面拆除中小学D级危房,重建工作正抓紧进行;加快三中等学校建设。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,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,小学、初中入学率分别达
100%、98.8%。
九、文化、体育和卫生
文化体育欣欣向荣。加强城乡文化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,加快实施城区“光进铜退”网络改造,城区有线电视用户“模转数”达到90%。建成18个乡镇文化站,“2131”工程放映电影1700场次,送文化下乡演出16场。投入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00万元,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1万人次,获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。完成四川省“宽带乡村”试点工程县项目、“智慧城市”项目和空白乡镇邮政所补建工作。
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789种,让利于民410万元;加快实施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,新建村级卫生室15个;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95.36%;新农合参合人数17.34万人,参合率99.08%;加强艾滋病、血吸虫病、结核病、手足口病等重大疫病防控;省级卫生县城通过复查验收。免费实行婚前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,认真落实单独二孩政策,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,人口出生率、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3.92‰和5.6‰,符合政策生育率95.4%。
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29个(不含诊所),其中医院2个;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004张,其中医院789张;卫生技术人员758人,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402人。
十、环境保护
环境污染得到一定控制,工业“三废”治理比上年有所好转,年内对34户规上工业企业污染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进行了监测,各企业现有专职环保人员142人,34户规上企业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45.1万吨;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3.1%;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18m³/万元;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2.8%,环境保护明显得到改善。
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。2014年,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.8065吨标煤,比上年下降9.2%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.3204吨标煤,下降14.2%。
十一、人口
据公安人口统计,全县年末户籍人口211003人,增长0.4%。其中:少数民族人口为64865人,增长1.5%,占总人口的30.7%;傈僳族人口为6711人,增长0.6%,占总人口的3.1%。城镇化率33.74%。
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,据人口出生统计,全年出生人口2913人,人口出生率13.92‰,自然增长率5.6‰,符合政策生育率95.4%。
十二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稳步增长势头,生活条件继续改善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541元,比上年增长8.2%,增加1784元;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1253元,增长10.8%,增加1098元。劳动结构有所调整,职工收入稳定增长,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收入55008元,比上年增长8.6%,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稳定增长,年末余额达357130万元,比年初余额增加43822万元,增长14.0%;年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16926元,比上年增加2013元,增长13.4%。
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。完成麻栗移民后扶整村推进示范片建设项目58个,惠及3000余人;实施精准扶贫,减少贫困人口2991人;“五大保险”扩面新增参保人员3000余人;新增城镇就业1309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.7%以内;农村11090人、城镇2337人享受低保;城镇医疗救助2745人次,农村医疗救助1014人次,资助新农合13242人;福利院已动工建设,康复院搬迁完成主体工程;对80岁以上老人发放长寿补贴;“五保户”、孤儿供养和特殊困难儿童补助实现全覆盖。
注:1、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快报数,正式数据以《德昌统计年鉴》为准。
2、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
扫一扫手机访问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