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德昌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

繁體中文| 统一登录| 数字政府旧版
当前位置:首页>政府信息公开>法定主动公开内容>统计信息>统计公报

德昌县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
来源:县统计局 发布日期:2020-05-07 15:28 [ 字体: ] 【打印本页】
分享到:

2013年,在州委、州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,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县政协的监督、支持下,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,坚持“科学发展、加快发展”,着力“转方式、调结构、稳增长、惠民生”,狠抓“工业跨越、农业提升、旅游突破、城镇做精、投资拉动、管理创新、环境创优”,推进“三个统筹”、“两化”互动、“三化”联动、“四化”同步,求真务实、攻坚克难,完成了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,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,人民群众安居乐业,社会大局和谐稳定。

一、综合

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,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。经州统计局审定,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80942万元,比上年增长13.9%,增速比上年下降1.4个百分点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142752万元,增长4.7%,增长速度和上年持平;第二产业增加值277800万元,增长23.0%,增速比上年下降2.2个百分点;第三产业增加值160390万元,增长6.6%,增速比上年下降6.6个百分点。从生产角度看,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,第一产业为16.9%,比上年下降6.1个百分点;第二产业为60.8%,比上年提高4.4个百分点;第三产业为22.3%,比上年提高1.7个百分点。人均GDP达到27652元,比上年增加3241元,增长13.2%。经济结构略有调整,一、二、三产业占GDP的比重,由上年的25.4︰46.4︰28.2发展为24.6︰47.8︰27.6。

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,全年实现增加值372779万元,增长16.3%;占GDP的比重为64.2%,比上年提高1.0个百分点;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3.7%,比上年提高8.2个百分点。非公有制经济当年完成税收总额10162万元,增长15.9%。

由于全县经济总量增加,财政状况继续改善。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达62616万元,比上年增长12.6%,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8360万元,增长10.7%;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302元,比上年增加207元,增长9.9%。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36823万元,比上年增长10.0%。

居民消费价格上涨。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2.8%,其中: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4.9%,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5.1%。食品类上涨7.6%,居住类上涨1.5%,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4.6%,烟酒及用品类上涨7.6%,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.1%,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2.2%,衣着类和上年持平,交通和通讯类下降9.7%。

二、农 业

2013年,全县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县委、县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战略,加大农业投入,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建设,以结构调整为主线,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,以科技为手段,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,农村经济呈现增产、增收的喜人局面。全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(现价)达到235577万元,比去年增加15188万元,增长6.9%。其中农业产值138025万元,比去年增加11146万元,增长8.8%;林业产值5517万元,比去年增加200万元,增长3.8%;畜牧业产值82402万元,比去年增加2870万元,增长3.6%;渔业产值5952万元,比去年增加666万元,增长12.6%;服务产值3681万元,比去年增加306万元,增长9.1%。

现代农业加速提升,种植业稳步发展。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6110公顷,比上年减少96公顷;粮食总产90385吨,比上年增加3847吨,增长4.4%;其它主要农作物产量如下:油料产量852吨,比上年增长8.3%;全年水果3.66万亩,产量14440吨,比上年增长21.8%,收入5.1亿元;产烟30.95万担,收入4.16亿元;蔬菜复种10.05万亩,收入3.73亿元;新植核桃、板栗等干果6万亩,新植花卉700亩,收入1656万元;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、专合组织26个。

绿化造林工作全面推进。2013年我县的营林造林工作以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造林(桑)工程为重点,加大投入,各乡镇紧紧抓住造林的黄金季节,掀起植树造林的高潮。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实施政策性森林保险240万亩,管护公益林164万亩,巩固退耕还林11万亩,完成草原生态奖补,退牧还草10万亩,森林覆盖率68.35%。加强矿产资源管理,开展稀土等非煤矿山“打非治违”专项整治;完成小高安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,坚守17.9万亩耕地红线,实现占补平衡。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“三同时”制度,加强环境监测,饮用水源合格率100%。

畜牧业发展加快,渔业生产稳步增长。全年出栏肉猪26.86万头,增长1.8%;羊出栏6.47万只,增长1.2%;牛出栏1.16万头,增长2.0%;家禽出栏224.2万只,增长5.0%。全年肉类总产量达23931吨,增长2.0%,其中猪肉产量17730吨,增长2.5%;羊肉产量1135吨,增速和上年持平;牛肉产量994吨,增长2.4%;家禽肉产量3719吨,增长6.6%;牛奶产量126吨,增速和上年持平;全年蚕桑产茧量3.52万担、桑椹6000吨,收入9150万元。

全年水产品产量6515吨,增长3.8%,各类牲畜存栏稳定,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稳定的财源。

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,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全县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865公顷,比上年增加805公顷,增长9.9%;全年化肥施用量(折纯)8153吨;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0.5万千瓦,较上年增长9.5%;农村用电量为3828万千瓦小时,增长15.0%;全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807吨,地膜覆盖面积12556公顷。

2013年劳务输出人数达5.33万人,比上年增长16.8%,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0.77万人;劳务总收入达6.85亿元,比上年增长18%。
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
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,完善《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德昌集中发展区总体规划》和《银鹿集中区建设性详规》,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,强化要素保障和协调服务。全县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冶炼企业不断在我县入驻落户,促进整个工业经济跃上了新的发展平台。2013年全社会全部工业总产值842757万元,比上年增长11.9%;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55785万元,同比增长11.4%。

在规模以上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:机制糖3340吨,同比下降0.4%;石墨电极产量40185吨,同比下降11.4%,工业硅产量6.5万吨,增长9.5%,水力发电量131927万千瓦小时,增长102.7%。

工业企业效益全面提升,总体水平提高。3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10902万元,比上年增长16.2%;工业产品产销率98.4%,与上年增加0.2个百分点;当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38632万元,同比增长20.0%;全年利税总额129384万元,增长23.1%,其中:利润总额100298万元,增长24.2%。

2013年我县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,全社会建筑业生产完成增加值95664万元,比上年增长35.2%。
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
2013年,我县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,不断改善投资环境,招商引资和吸纳民间投资成效显著,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。年末全县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达到86个,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71011万元,比上年增长38.9%。

在投资构成中,第一产业投资12480万元,同比下降73.8%,第二产业投资214701万元,同比下降5.3%,第三产业投资343830万元,增长151.4%。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60104万元,增长55.6%;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04342万元,同比下降5.1%;其他投资完成106565万元,增长53.0%。

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,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,全年引进项目31个,到位资金36.4亿元,增长30.0%;引进资金36.4亿元,其中国内省外资金29.89亿元,引进一户港资企业,外商投资实际到位2252万美元,外贸出口1885万美元。

五、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

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,在新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热点的带动下,全县消费品市场繁荣、购销活跃。全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1695万元,比上年增长10.8%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32941万元,比上年增长19.6%;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6813万元,比上年增长5.8%。从城乡结构看,农村市场零售额增速高于城镇。城镇市场零售额124915万元,农村市场零售额56780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9.8%、11.5%。

对外贸易不断增长,全年出口总额(包括转口贸易)1885万美元,同比增长135.6%。

六、交通、运输、邮电和旅游

交通运输整体发展势头良好,运输能力不断增强,道路质量明显改善,行业内部竞争也日趋激烈。全年全县公路客运周转量27865万人公里,比上年增长20.1%;公路货运周转量71456万吨公里,增长19.8%。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75公里,增长1.7%,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928公里,增长1.2%,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7公里。

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。全县邮电通讯企业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.1亿元,增长10.5%。年末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数1.0万户,增长11.5%;固定电话用户2.8万户,下降0.5%,移动电话用户17.4万户,增长18.8%。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66.7%,比上年提高4.0个百分点。

旅游业发展不断增强,旅游总收入达38026万元,比上年增长50.7%,旅游人次达107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46.0%。

七、金融和保险业

2013年,金融部门认真落实国家货币政策,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,在抓信贷资金组织和推广的同时,狠抓信贷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金的有效投入,努力改进金融服务,稳定金融秩序,较好地支持了全县经济发展。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1479万元,比年初增加49593万元,增长18.5%;各项贷款余额237784万元,比年初增加34881万元,增长21.0%。

保险事业稳定发展,保费收入持续增加,受益群体不断扩大。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2243万元,比上年增长11.5%;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金额1946万元,比上年增长11.2%。

八、教育

教育事业蓬勃发展。继续实施义务教育“两免一补”、“营养改善计划”扩面、贫困学生补助、中职学生补助、优学优教奖励等惠民工程;投入4500万元,新建教学楼、教师周转宿舍、学生宿舍、食堂2.7万平方米,拆除D级危房3020平方米;总投资5亿元、占地200亩的12年制攀西绵阳南山国际学校落户德昌,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5所;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,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,小学、初中入学率分别达100ﻪ%、98.8ﻪ%。

九、文化、体育和卫生

文化体育欣欣向荣。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,申报科技项目6个,认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户;完成农技推广区域站改造,农村职业技能培训2161人,实用技术培训11万人次。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“2131”电影放映1900场次,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8个,安装农村数字电视2641户,城区“光进铜退”网络改造32公里,新建光站70个、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场所20个。

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。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,巩固农村中医先进县成果,实施县级公立医院取消“以药补医”试点;改扩建乡镇卫生院2所,启动村级卫生室建设;新农合参合率98.5%,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4.1%,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87.0%;有力推进艾滋病、结核病等重大疫病防治,完成血防阻断达标。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29个(不含诊所),其中医院2个;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004张,其中医院789张;卫生技术人员758人,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402人。

十、环境保护

环境污染得到一定控制,工业“三废”治理比上年有所好转,年内对34户企业工业污染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进行了监测,各企业现有专职环保人员138人,35户企业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54.7万吨;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6.4%。

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。2013年,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.8882吨标煤,比上年下降7.1%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.5389吨标煤,下降12.0%。

十一、人口

据公安人口统计,全县年末户籍人口210093人,增长0.7%。其中:少数民族人口为63889人,增长1.5%,占总人口的30.4%;傈僳族人口为6668人,增长1.5%,占总人口的3.2%。

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,全年出生人口3001人,人口出生率14.34‰、自然增长率8.14‰,符合政策生育率95.4%。

十二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
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稳步增长势头,生活条件继续改善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757元,比上年增长9.3%,增加1852元;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0155元,增长14.6%,增加1294元。劳动结构有所调整,职工收入稳定增长,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收入49003元,比上年增11.4%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稳定增长,年末余额达313308万元,比年初余额增加10293万元,增长3.4%;年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14913元,比上年增加345元,增长2.4%。

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。全力实施十大扶贫工程,新建彝家新寨2个,扶贫解困5000人;全面落实“五大保险”,新增城镇就业1398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3.75%,城镇低保2830人、农村低保12177人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,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1827人,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提高到29%。

注:1、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快报数,正式数据以《德昌统计年鉴》为准。

2、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

扫一扫手机访问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