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,在州委、州政府和县委、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,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,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,努力克服干旱缺电、暴雨洪灾等自然灾害,坚持“两化”互动、“三化”联动,突出工业跨越、农业提升、旅游突破、城市做大、环境创优、投资拉动,圆满完成了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,全县国民经济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,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和谐构建全面推进,民族团结,社会稳定,人民安居乐业。
一、综 合
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,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。经州统计局审定,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524834万元,比上年增长15.3%,增速比上年增加2.3个百分点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133262万元,增长4.7%,增速比上年增加0.3个百分点;第二产业增加值243700万元,增长25.2%,增速比上年增加3.2个百分点;第三产业增加值147872万元,增长9.9%,增速比上年增加0.9个百分点。从生产角度看,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,第一产业为23.0%,比上年下降2.8个百分点;第二产业为56.4%,比上年提高11.5个百分点;第三产业为20.6%,比上年下降8.7个百分点。人均GDP达到24411元,比上年增加3061元,增长14.9%。经济结构略有调整,一、二、三产业占GDP的比重,由上年的25.8︰44.9︰29.3发展为25.4︰46.4︰28.2。
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,全年实现增加值331453万元,增长17.9%;占GDP的比重为63.2%,比上年提高0.4个百分点;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.5%,比上年下降5.1个百分点。非公有制经济当年完成税收总额7070万元,增幅与上年基本持平。
由于全县经济总量增加,财政状况继续改善。全年公共财政总收入达55631万元,比上年增长21.6%,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3686万元,增长28.2%;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095元,比上年增加437元,增长26.4%。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24378万元,比上年增长21.6%。
居民消费价格上涨。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涨3.5%,其中: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1.2%,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4.1%。食品类上涨5.0%,居住类上涨1.5%,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6.4%,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0.2%,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.9%,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.7%,衣着类上涨0.1%,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.3%。
二、农业
2012年,全县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县委、县政府制定的“一六五”经济发展战略,加大农业投入,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建设,以结构调整为主线,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,以科技为手段,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,农村经济呈现增产、增收的喜人局面。全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(现价)达到220388万元,比去年增加26594万元,增长13.7%。其中农业产值119134万元,比去年增加19364万元,增长19.4%;林业产值5317万元,比去年增加2万元,与去年基本持平;畜牧业产值87276万元,比去年增加6513万元,增长8.1%;渔业产值5286万元,比去年增加351万元,增长7.1%;服务产值3375万元,比去年增加364万元,增长12.1%。
现代农业加速提升,种植业稳步发展。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17608公顷,比上年减少38公顷,粮食总产98768吨,比上年增加1390吨,增长1.4%。其它主要农作物产量如下:油料产量787吨,比上年增长0.9%。全年水果产量11852吨,比上年增长8.8%。烤烟种植12.5万亩,产烟33.9万担,产值3.88亿元。建设标准化设施农业示范基地5000亩,蔬菜种植10万亩,产值3.7亿元。新植核桃10.4万亩,改造低效核桃、板栗4万亩,林果产量6.6万吨,产值3亿元。花卉产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,新植花卉400亩,产值1640万元。甘蔗工业入榨4.1万吨,产值1700万元。推广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、“市场+专业合作社+农户”等模式,现有农产品龙头企业14户,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0个;推进适度规模经营,依法流转土地1.9万亩。
绿化造林工作全面推进。2012年我县的营林造林工作以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造林(桑)工程为重点,加大投入,各乡镇紧紧抓住造林的黄金季节,掀起植树造林的高潮。同时护林防火,病虫害防治等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也得到了有效加强。全县完成生态县和11个生态乡镇创建迎检工作,申报创建生态村67个、生态户28925户。做好全国绿化模范县迎检准备。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制定《德昌县林权流转管理办法(试行)》。加强138.7万亩森林管护,巩固退耕还林(桑)11万亩,完成人工造林4500亩,村庄绿化3500亩,四旁植树160万株,森林火灾损失0.33‰,森林覆盖率60%,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到100%。
畜牧业发展加快,渔业生产稳步增长。全年出栏肉猪29.98万头,增长1.0%;羊出栏9.99万只,增长0.7%;牛出栏1.92万头,下降1.0%;家禽出栏378.3万只,增长6.6%。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5486吨,增长3.5%,其中猪肉产量23688吨,增长3.0%;羊肉产量2097吨,增长0.7%;牛肉产量2328吨,下降1.0%;家禽肉产量6998吨,增长6.6%;牛奶产量138吨,增长1.5%;新植果叶兼用桑1500亩,产茧3.5万担、桑葚3438吨,产值7200万元;全年水产品产量6.5吨,增长5.8%。各类牲畜存栏稳定,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稳定的财源。
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,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全县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860公顷,比上年增加800公顷,增长9.9%;全年化肥施用量(折纯)12168吨;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0.0万千瓦,较上年增长11.7%;农村用电量为3328万千瓦小时,增长7.5%;全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876吨,地膜覆盖面积14116公顷。
劳务输出人数达4.6万人,比上年增长13.3%,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000人;劳务总收入达5.8亿元,比上年增长22.9%。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“工业经济奋力跨越。完成《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实验区德昌集中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》和《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德昌集中区总体规划》,园区总面积扩大到47.3平方公里,启动省级成长型园区申报工作。全县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冶炼企业不断在我县入驻落户,促进整个工业经济跃上了新的发展平台。2012年全社会全部工业总产值753251万元,比上年增长21.0%;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60800万元,同比增长21.7%。
在规模以上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:机制糖3355吨,ﻪ增长12.7%;石墨电极产量45331吨,增长12.5%,工业硅产量6.1万吨,增长15.1%。
工业企业效益全面提升,总体水平提高。3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08544万元,比上年增长29.7%;工业产品产销率98.2%,与上年减少0.14个百分点;当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98926万元,同比增长23.9%;全年利税总额104924万元,增长25.6%,其中:利润总额80097万元,增长24.2%。
2012年我县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,全社会建筑业生产完成增加值73872万元,比上年增长31.2%。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2012年,我县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,不断改善投资环境,招商引资和吸纳民间投资成效显著,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。年末全县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达到74个,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11062万元,比上年增长75.6%。
在投资构成中,第一产业投资45098万元,增长978.4%,第二产业投资262273万元,增长57.0%,第三产业投资92380万元,增长46.8%。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38712万元,增长78.3%;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02714万元,增长55.0%;其他投资完成69636万元,增长105.1%。
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,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,全年引进项目7个,到位资金27.0亿元,增长33.0%,完成112.5%。第十三届西博会成功签约项目4个,签约资金40亿元,积极做好重钢钒钛综合开发、盛和稀土锶和钡综合利用、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。
五、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
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,在新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热点的带动下,全县消费品市场繁荣、购销活跃。全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4036万元,比上年增长14.1%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7079万元,比上年增长10.1%;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5168万元,比上年增长13.3%。从城乡结构看,农村市场零售额增速低于城镇。城镇市场零售额115648万元,农村市场零售额48388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14.9%、12.1%。
对外贸易不断增长,全年出口总额(包括转口贸易)800万美元,同比增长87.8%。
六、交通、运输、邮电和旅游
交通运输整体发展势头良好,运输能力不断增强,道路质量明显改善,行业内部竞争也日趋激烈。全年全县公路客运周转量23205万人公里,比上年增长20.6%;公路货运周转量59623万吨公里,增长19.2%。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50公里,增长1.8%,其中等级公路通车里程925公里,增长1.9%,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7公里,建成德昌中心客运站和3个乡镇客运站,新建通乡、通村公路126公里。
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。全县邮电通讯企业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0.8亿元,增长11.9%。年末国际互联网上网用户数0.9万户,增长12.5%;固定电话用户2.9万户,下降1.7%,移动电话用户16.6万户,增长18.6%。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62.7%,比上年提高4.2个百分点。
旅游业发展不断增强,旅游总收入达25231万元,比上年增长18.7%,旅游人次达73.3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12.2%。
七、金融和保险业
2012年,金融部门认真落实国家货币政策,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,在抓信贷资金组织和推广的同时,狠抓信贷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金的有效投入,努力改进金融服务,稳定金融秩序,较好地支持了全县经济发展。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1886万元,比年初增加117818万元,增长37.5%;各项贷款余额202903万元,比年初增加76872万元,增长61.0%。
保险事业稳定发展,保费收入持续增加,受益群体不断扩大。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0980万元,比上年增长12.0%;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金额1750万元,比上年增长11.0%。
八、教ﻪ 育
教育事业蓬勃发展。投入3000余万元,实施校安工程、危房改造、校舍建设和乡镇教师周转房建设,建成三幼,启动建设德昌县第三中学。学校布局进一步完善,城区中小学生达到1.93万人,占全县中小学生的60%。投入4000余万元,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“两免一补”、彝区“9+3”等助学政策;投入160万元,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;鼓励优教优学,兑现优教奖励256万元;职中创“国重”顺利通过省级验收,普职招生比4:6,初中毕业升高中实现应读尽读;高中教育质量明显提高,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比去年增加了50人。小学、初中入学率分别达100%、98%,儿童学前3年和1年入园率分别达60%、88%。
九、文化、卫生和体育
文化体育欣欣向荣。完成城区数字电视升级改造,推进数字广播电视进彝乡,安装农村数字电视直播设备1200套,农村数字信号覆盖达86%;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8个、农家书屋138个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德昌中心;圆满完成建州60周年系列活动和“2131”电影放映工程;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力度,成功申报“非遗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9个。加强文化市场监管,取缔黑网吧15家,开展“扫黄打非”专项整治,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在党政机关全面推广正版软件500余套。特色体育、竞技体育、群众文体活动蓬勃开展,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场所12个,县文化馆评定为国家二级馆。”
卫生基础设施加强,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。深化卫生体制改革,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,医疗保障不断加强,新农合参合率达96.8%,累计接种疫苗37万人次;加大结核病、碘缺乏病、麻疯病、疟疾病、艾滋病等重大疫病防治力度,无重大疫情发生;投入600余万元,新建和改造乡镇卫生院2个、村卫生室40个,新建卫生综合执法楼,完善县、乡卫生信息网络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0.22%,补助金额102.5万元。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,人口出生率13.29‰、自然增长率6.98‰,符合政策生育率96.12%。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29个(不含诊所),其中医院2个;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004张,其中医院785张;卫生技术人员747人,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398人。
十、环境保护
环境污染得到一定控制,工业“三废”治理比上年有所好转,年内对32户企业工业污染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进行了监测,各企业现有专职环保人员135人,32户企业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55.8万吨;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6.2%。
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。2012年,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.9561吨标煤,比上年下降7.0%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.7520吨标煤,下降24.0%。
十一、人口
据公安人口统计,全县年末户籍人口208510人,增长1.6%。其中:少数民族人口为62919人,增长2.8%,占总人口的30.2%;傈僳族人口为6569人,增长1.5%,占总人口的3.2%。
全年出生人口2731人,出生率为13.29‰;死亡人口1296人,死亡率为6.31‰,自然增长率6.98‰,符合政策生育率96.12%。
十二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稳步增长势头,生活条件继续改善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905元,比上年增长14.4%,增加2506元;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8861元,增长16.4%,增加1250元。劳动结构有所调整,职工收入稳定增长,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收入43990元,比上年增13.7%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稳定增长,年末余额达303012万元,比年初余额增加85524万元,增长39.3%;年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14568元,比上年增加1845元,增长21.1%。
社会保障更加健全。投入3亿元,全面实施“十大民生工程”和ﻪ“十大扶贫工程”,建成乐跃沙坝和麻栗新塘民族新村,扶贫解困3000人。城镇新增就业1258人,登记失业率3.98%,在控制线4.2%以内;落实小额担保贷款10万元,促进高校毕业自主创业12人;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5人、“4050”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3人。“五大保险”稳步实施,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社会保险参保率62%,2.11万人按月领取了养老金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5095人,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。实施城乡医疗救助8252人次。五保户统筹供养1046人,其中敬老院集中供养292人。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,确定应急避难场所3个,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。
注:1、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快报数,正式数据以《德昌统计年鉴》为准。
2、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
扫一扫手机访问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