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,在州委、州政府和县委、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以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牢牢把握“大打基础,招大引强,攻坚破难,加快发展”的工作基调,深入实施“一六五”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战略,突出抓好“工业强县、农业振兴、旅游突破、城市提升、投资拉动、环境创优、工作争先”七个重点,倾力打造“富裕德昌、花园德昌、宜居德昌、平安德昌”,圆满完成了“十一五”规划的目标任务,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、国家级农业标准示范区先进县、国家农村绿色能源示范县、省级绿化模范县、省级园林县城、州级文明县城,圆满实现了十四届县人民政府的奋斗目标,全县国民经济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,社会事业全面进步,和谐构建全面推进,民族团结,社会稳定,人民安居乐业。
一、综合
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,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。经州统计局审定,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55051万元,比上年增长13.0%,增速比上年下降2.4个百分点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117186万元,增长4.4%,增速与上年持平;第二产业增加值204338万元,增长22.0%,增速比上年增加1.7个百分点;第三产业增加值133527万元,增长9.0%,增速比上年下降1.0个百分点。从生产角度看,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,第一产业为25.8%,比上年下降2.3个百分点;第二产业为44.9%,比上年提高4.4个百分点;第三产业为29.3%,比上年下降0.9个百分点。人均GDP达到21244元,比上年增加3622元,增长9.5%。经济结构略有调整,一、二、三产业占GDP的比重,由上年的28.1︰40.5︰31.4发展为25.8︰44.9︰29.3。
民营经济发展迅猛,全年实现增加值285762万元,增长16.3%;占GDP的比重为62.8%,比上年提高1.9个百分点;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.6%,比上年增长0.4个百分点。民营经济当年完成税收总额9027万元,比上年增加1522万元,增长20.3%。
由于全县经济总量增加,财政状况继续改善。全年一般预算总收入达45731万元,比上年增长22.6%,其中一般预算地方财政收入(一般预算)34068万元,增长31.0%;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658元,比上年增加377元,增长29.4%。全年财政支出102306万元,比上年增长31.6%。
市场物价涨幅略有上升。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升4.4%,其中:食品价格上升10.1%,肉禽及其制品上升13.0%;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升4.6%。
纵观全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,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,保持了持续、快速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,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: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,经济增长质量不够理想;财政困难的状况依然严峻,乡镇负债压力巨大;工业经济总量较低,城市化进程缓慢;城乡居民增收压力增大;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较窄;社会治安、环境保护仍需继续加强等,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,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逐步加以解决,保障国民经济持续、健康发展。
二、农业
2011年,全县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县委、县政府制定的“一六五”经济发展战略,加大农业投入,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建设,以结构调整为主线,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,以科技为手段,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,农村经济呈现增产、增收的喜人局面。全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(现价)达到193794万元,比去年增加23971万元,增长14.1%。其中农业产值100565万元,比去年增加18041万元,增长14.6%;林业产值4687万元,比去年增加620万元,增长15.2%;畜牧业产值80763万元,比去年增加4437万元,增长5.8%;渔业产值4768万元,比去年增加672万元,增长16.4%;服务产值3011万元,比去年增加201万元,增长7.2%。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69158万元,增长17.5%。六大支柱产业收入不断增强。烤烟产量35.6万担,烟农收入3.2亿元;蚕桑产茧4.0万担、桑葚2000吨,蚕农收入6145万元;蔬菜种植10.4万亩,菜农收入3.4亿元;林果产量6.0万吨,果农收入2.2亿元;肉类总产3.43万吨;劳务输出4.06万人,劳务收入4.72亿元。
种植业稳步发展。各乡镇克服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的影响,认真执行“粮食直补”政策,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,全年播种面积达17646公顷,比上年增长0.7%,粮食总产量达97378吨,比上年增加2666吨,增长2.8%。其它主要农作物产量如下:油料产量780吨,比上年增长3.9%;烟叶产量达35.6万担;糖料产量1.43万吨;全年水果产量1654吨,比上年增长8.3%。
绿化造林工作全面推进。2011年我县的营林造林工作以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造林(桑)工程为重点,加大投入,各乡镇紧紧抓住造林的黄金季节,掀起植树造林的高潮。同时护林防火,病虫害防治等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也得到了有效加强。全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50公顷,比上年增长9.8%。全年森林管护面积132835公顷,森林病虫害发生率为0.2%,监测率、防治率均达到100%。
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。通过大力扩大种草养畜、肉羊圈养规模,积极推广科技措施,提高牲畜出栏率,发展畜牧加工企业,推进产业化经营,使我县畜牧业生产发展加快。全年出栏肉猪29.68万头;牛出栏1.94万头,增长0.7%;羊出栏9.92万只,增长0.9%;家禽出栏354.9万只,增长0.9%。肉类总产量达34301吨。各类牲畜存栏稳定,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稳定的财源。
渔业生产稳定增长。全年水产品产量6003吨,比上年增加320吨,增长5.6%。
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,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全县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060公顷,比上年增加85公顷,增长0.8%;全年化肥施用量(折纯)11929吨;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7.9万千瓦,较上年增长10.2%;农村用电量为3096万千瓦小时,增长7.3%;全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874吨,地膜覆盖面积14099公顷。
劳务输出人数达4.06万人,比上年增长26.6%;劳务总收入达4.72亿元,比上年增长24.2%。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“环境立县”、“工业强县”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,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。在水电开发热潮的带动下,年销售收入超过2000万元的冶炼企业不断在我县入驻落户,促进整个工业经济跃上了新的发展平台。2011年全社会全部工业总产值622719万元,比上年增长43.8%;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42796万元,同比增长49.8%。
在规模以上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:复合肥产量55148吨(折纯),比上年增长3.7%;机制糖2978吨,减少28.0%;石墨电极产量55066吨,增长35.5%,工业硅产量5.3万吨,增长9.8%。
工业企业效益全面提升,总体水平提高。3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68944万元,比上年增长44.1%;工业产品产销率98.34%,与上年减少0.17个百分点;当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4788万元,同比增长23.2%;全年利税总额83481万元,增长65.8%,其中:利润总额64714万元,增长60.9%。
2011年我县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,全社会建筑业生产完成增加值59192万元,比上年增长23.8%。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2011年,我县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,不断改善投资环境,招商引资和吸纳民间投资成效显著,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。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4144万元,比上年增长22.3%,其中:基本建设投资144147万元、更新改造投资56042万元、其它投资33955万元。
招商引资成效显著,全年引进项目28个,签约项目15个,协议引进资金52.5亿元,实际到位资金20.3亿元。
五、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
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,形成新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热点的带动下,全县消费品市场繁荣、购销活跃。全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3824万元,比上年增长17.2%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4586万元,比上年增长12.7%;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3073万元,比上年增长15.6%。从城乡结构看,农村市场零售额增速低于城镇。城镇市场零售额100661万元,农村市场零售额43163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18.2%、15.0%。
对外贸易不断增长,全年出口总额(包括转口贸易)524万美元,比上年增加65万美元,同比增长14.2%。
六、交通、运输、邮电和旅游
交通运输整体发展势头良好,运输能力不断增强,道路质量明显改善,行业内部竞争也日趋激烈。全年全县公路客运周转量19321万人公里,比上年增长20.6%;公路货运周转量49862万吨公里,增长19.2%。2011年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1340公里,其中等级公路920公里;年内新增油路5公里。建成通村公路17.4公里、农村客运站点5个,境内铁路总里程65公里。全县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5128辆,比上年增长14.8%。
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,通讯条件继续改善,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。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023万元,比上年增长11.8%;电信业务总量6838万元,增长13.7%。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数达29298户,比上年增长2.2%,其中城市用户4798户,增加1.2%;农村用户24500户,增加9.7%;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46.5%。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81202户,比上年增加9.7%;年末互联网用户达5806户,增加658户,增长12.7%。
旅游业发展不断增强,旅游总收入达21260万元,比上年增长21.7%,旅游人次达65.32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13.0%。
七、金融和保险业
2011年,金融部门认真落实国家货币政策,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,在抓信贷资金组织和推广的同时,狠抓信贷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金的有效投入,努力改进金融服务,稳定金融秩序,较好地支持了全县经济发展。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4068万元,比年初增加37549万元,增长13.6%;各项贷款余额126031万元,比年初增加25786万元,增长25.7%。
保险事业稳定发展,保费收入持续增加,受益群体不断扩大。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0850万元,比上年增长15.5%;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金额1578万元,比上年增长11.2%。
八、教育
教育事业蓬勃发展。全县上下始终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,在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“普高”规划的同时,努力加大投入,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。2011年全县各类学校在校学生30445人,其中:中学在校学生9613人,小学在校学生20832人。实施校园安全工程,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较高水平,达100%,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8.7%,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阶段学生比例92.1%。
九、文化、卫生和体育
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,推动了全县精神文明建设。全县有电影放映单位1个,公共图书馆1个,文化馆1个。“村村通”工程得到巩固和发展,县内有卫星广播电视接收站98座,电视人口覆盖率99.2%,广播人口覆盖率98.2%。地方内部刊物《德昌观察》全年出版45期,共印144900份。举办各种文艺活动,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,中老年群众业余艺术团表演活跃,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,放映电影2800余场次。
卫生基础设施加强,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,实施基层医疗单位基本药物制度,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网络基本形成,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。疾病防治工作得到有效加强,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全县未发生“二号病”和甲型H1N1。采取一系列治本措施,降低了血吸虫病的感染率和结核病的发病率。新农合参合率达95.2%,县医院、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,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先进县。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,新建村级计生服务室83个,符合政策生育率94.66%。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37个(不含诊所),其中医院2个;卫生机构实有床位922张,其中医院679张;卫生技术人员495人,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273人。
十、环境保护
环境污染得到一定控制,工业“三废”治理比上年有所好转,年内对32户企业工业污染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进行了监测,各企业现有专职环保人员126人。32户企业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83.3万吨;工业废水处理量71.2万吨,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.5%;全年工业废气排放量386120万标立方米;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.30万吨,综合利用7.23万吨,综合利用率99.1%。
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。2011年,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.0280吨标煤,比上年下降7.8%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2.3053吨标煤,下降12.8%。
十一、人口
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坚持人口、经济、社会、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国策,生育政策稳定落实,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控制目标之内。2011年,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205147人(公安人口统计),全年净增人口1357人,比上年增加1.5%。全县全年出生人口2754人,出生率13.4‰;死亡人口1435人,死亡率7.0‰;人口自然增长率6.4‰。年末人口密度90人/平方公里。
十二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稳步增长势头,生活条件继续改善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399元,比上年增长18.3%,增加2689元;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7611元,增长22.1%,增加1376元。劳动结构有所调整,职工收入稳定增长,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收入38470元,比上年增10.5%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稳定增长,年末余额达217488万元,比年初余额增加39712万元,增长22.3%;年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10602元,比上年增加1845元,增长21.1%。
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广,覆盖面积继续扩大。2011年,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9258人,其中退休人数3049人,当期征缴养老保险基金6862万元;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4085万元,养老金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保持100%。年内继续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,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.2%。农房保险每户补助10元提高到20元,参保7500余户。
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。继续落实城镇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,纳入保障的城镇居民2961人、农村居民8088人,农村“五保户”统筹供养1088人,集中供养262人,全县孤儿纳入财政抚育每人每月600元,城乡医疗救助全面推进。启动了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,全年累计发放保障金660万元。
注:1、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快报数,正式数据以《德昌统计年鉴》为准。
2、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
扫一扫手机访问当前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