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综合
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,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。经州统计局审定,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66352万元,比上年增长15.4%,增速比上年增加1.7个百分点。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值103025万元,增长4.4%,增速比上年下降0.4个百分点;第二产业增加值148548万元,增长27.8%,增速比上年增加1.6个百分点;第三产业增加值114779万元,增长10.0%,增速比上年增加0.2个百分点。从生产角度看,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,第一产业为28.1%,比上年下降3.2个百分点;第二产业为40.5%,比上年提高0.9个百分点;第三产业为31.4%,比上年提高2.3个百分点。人均GDP达到17622元,比上年增加1506元,增长11.0%。经济结构略有调整,一、二、三产业占GDP的比重,由上年的31.3︰39.6︰29.1发展为28.1︰40.5︰31.4。
民营经济发展迅猛,全年实现增加值223152万元,增长18.8%;占GDP的比重为60.9%,比上年提高5.2个百分点;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.2%,比上年增长7.8个百分点。民营经济当年完成税收总额33498万元,比上年增加5288万元,增长18.7%。
由于全县经济总量增加,财政状况继续改善。全年一般预算总收入达37305万元,比上年增长19.2%,其中一般预算地方财政收入(一般预算)26006万元,增长29.5%;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281元,比上年增加287元,增长28.9%。全年财政支出77751万元,比上年增长30.5%。
市场物价涨幅略有上升。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上升2.9%,其中:食品价格上升8.6%,肉禽及其制品上升12.3%;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升3.2%。
纵观全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,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,保持了持续、快速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,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: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,经济增长质量不够理想;财政困难的状况依然严峻,乡镇负债压力巨大;工业经济总量较低,城市化进程缓慢;城乡居民增收压力增大;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较窄;社会治安、环境保护仍需继续加强等,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,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逐步加以解决,保障国民经济持续、健康发展。
二、农 业
2010年,全县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县委、县政府制定的“一六五”经济发展战略,加大农业投入,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建设,以结构调整为主线,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,以科技为手段,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,农村经济呈现增产、增收的喜人局面。全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(现价)达到169823万元,比去年增加14233万元,增长9.1%。其中农业产值82524万元,比去年增加5811万元,增长7.6%;林业产值4067万元,比去年减少506万元,减少11.1%;畜牧业产值76326万元,比去年增加8410万元,增长12.4%;渔业产值4096万元,比去年增加409万元,增长11.1%;服务产值2810万元,比去年增加109万元,增长4.0%。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52457万元,增长5.9%。六大支柱产业助农增收1.38亿元,烤烟种植11.5万亩,产烟36.6万担,烟农收入2.65亿元;蚕桑产茧4.1万担、桑葚1200吨,蚕农收入5000万元;蔬菜种植10.0万亩,菜农收入3.2亿元;林果产量5.6万吨,果农收入2.0亿元;肉类总产3.47万吨;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.63万人,技能培训7300人,劳务收入3.8亿元。
种植业稳步发展。各乡镇克服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的影响,认真执行“粮食直补”政策,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,全年播种面积达17524公顷,比上年增长3.0%,粮食总产量达94712吨,比上年增加2592吨,增长2.8%。其它主要农作物产量如下:油料产量751吨,比上年增长1.2%;烟叶产量达36.6万担;糖料产量7.3万吨;全年水果产量16352吨,比上年增长7.1%。
绿化造林工作全面推进。2010年我县的营林造林工作以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造林(桑)工程为重点,加大投入,各乡镇紧紧抓住造林的黄金季节,掀起植树造林的高潮。同时护林防火,病虫害防治等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也得到了有效加强。全县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45公顷,比上年增长9.5%。全年森林管护面积132830公顷,森林病虫害发生率为0.2%,监测率、防治率均达到100%。
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。通过大力扩大种草养畜、肉羊圈养规模,积极推广科技措施,提高牲畜出栏率,发展畜牧加工企业,推进产业化经营,使我县畜牧业生产发展加快。全年出栏肉猪30.60万头,增长3.2%;牛出栏1.93万头,增长5.5%;羊出栏9.83万只,增长5.2%;家禽出栏351.7万只,增长4.4%。肉类总产量达34779吨,比上年增长4.2%;蚕茧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,全年产茧41000担。各类牲畜存栏稳定,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稳定的财源。
渔业生产稳定增长。全年水产品产量5683吨,比上年增加511吨,增长9.9%。
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,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全县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582公顷,比上年增加45公顷,增长0.6%;全年化肥施用量(折纯)11705吨;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9.2万千瓦,较上年增长53.6%;农村用电量为2885万千瓦小时,增长6.4%;全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872吨,地膜覆盖面积14066公顷。
劳务输出人数达9200人,比上年增长29.6%,其中培训输出 7300人,比上年增长31.3%;劳务总收入达3.8亿元,比上年增长9.8%。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“环境立县”、“工业强县”战略的逐步实施以及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,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。在水电开发热潮的带动下,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冶炼企业不断在我县入驻落户,促进整个工业经济跃上了新的发展平台。2010年全社会全部工业总产值432926万元,比上年增长41.4%;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62180万元,同比增长50.1%。
在规模以上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:复合肥产量53181吨(折纯),比上年增长13.2%;水泥产量5.24万吨,减少5.8%;机制糖4134吨,减少37.4%;石墨电极产量40651吨,增长0.9%,工业硅产量4.85万吨,增长18.3%。
工业企业效益全面提升,总体水平提高。3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25428万元,比上年增长47.2%;工业产品产销率98.51%,与上年增长0.34个百分点;当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33824万元,同比增长36.3%;全年利税总额50332万元,增长36.9%,其中:利润总额40198万元,增长38.7%。
2010年我县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,全社会建筑业生产完成增加值44239万元,比上年增长49.5%。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2010年,我县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,不断改善投资环境,招商引资和吸纳民间投资成效显著,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。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1289万元,比上年增长21.3%,其中:基本建设投资142016万元、更新改造投资42384万元、其它投资12401万元、农村私人投资24488万元。
招商引资成效显著,全年引进项目15个,签约项目4个,协议引进资金28.3亿元,实际到位资金9.5亿元。
五、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
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,形成新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热点的带动下,全县消费品市场繁荣、购销活跃。全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2683万元,比上年增长20.4%。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0768万元,比上年增长17.0%;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0718万元,比上年增长8.7%。
从城乡结构看,农村市场零售额增速高于城镇。城镇市场零售额85135万元,农村市场零售额37549万元,分别比上年增长13.7%、16.5%。在经济类型结构中,国有经济完成零售额15139万元,比上年增长17.8%;集体经济零售额5916万元,比上年增长10.4%;个体、私营经济零售额95451万元,增长14.3%;股份制经济零售额6178万元,比上年增长15.4%。
对外贸易不断增长,全年出口总额(包括转口贸易)459万美元,比上年增加128万美元,同比增长38.6%。
六、交通、运输、邮电和旅游
交通运输整体发展势头良好,运输能力不断增强,道路质量明显改善,行业内部竞争也日趋激烈。全年全县公路客运周转量16024万人公里,比上年增长19.3%;公路货运周转量41845万吨公里,增长18.4%。2010年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1335公里,其中等级公路920公里;年内新增油路6公里。建成通村公路17.4公里、农村客运站点5个,境内铁路总里程65公里。全县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4778辆,比上年增长15.8%。
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,通讯条件继续改善,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。全年邮政业务总量833万元,比上年增长9.8%;电信业务总量6402万元,增长15.7%。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数达29192户,比上年增长3.2%,其中城市用户4795户,增加4.1%;农村用户24397户,增加18.7%;全县固定电话普及率46.1%。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73955户,比上年增加9.8%;年末互联网用户达5148户,增加651户,增长14.9%。
旅游业发展不断增强,旅游总收入达17476万元,比上年增长21.7%,旅游人次达57.81万人次,比上年增长13.5%。
七、金融和保险业
2010年,金融部门认真落实国家货币政策,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,在抓信贷资金组织和推广的同时,狠抓信贷结构的合理调整和资金的有效投入,努力改进金融服务,稳定金融秩序,较好地支持了全县经济发展。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6519万元,比年初增加33940万元,增长14.0%;各项贷款余额100245万元,比年初增加20972万元,增长26.5%。
保险事业稳定发展,保费收入持续增加,受益群体不断扩大。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9387万元,比上年增长15.6%;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金额1419万元,比上年增长12.3%。
八、教育和科学技术
教育事业蓬勃发展。全县上下始终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,在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“普高”规划的同时,努力加大投入,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。2010年全县各类学校在校学生33560人,其中:中学在校学生12728人,小学在校学生20832人,9775名学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,投入1791万元,实施校园安全工程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保持较高水平,达100%,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8.7%,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阶段学生比例83.0%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,全县参加高考考生1650人,国内各类学校在我县招生994人,其中:大学本科157人,专科827人,其中:对口高职456人,中专10人。全县全年成人高考报名人数249人,录取172人。
九、文化、卫生和体育
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,推动了全县精神文明建设。全县有电影放映单位1个,公共图书馆1个,文化馆1个。“村村通”工程得到巩固和发展,县内有卫星广播电视接收站98座,电视人口覆盖率99.1%,广播人口覆盖率98.1%。地方内部刊物《德昌观察》全年出版45期,共印144810份。举办各种文艺活动,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,中老年群众业余艺术团表演活跃,每月举办月末广场演出活动,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,放映电影2800余场次。
卫生基础设施加强,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。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,实施基层医疗单位基本药物制度,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网络基本形成,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。疾病防制工作得到有效加强,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,全县未发生“二号病”和甲型H1N1。采取一系列治本措施,降低了血吸虫病的感染率和结核病的发病率。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37个(不含诊所),其中医院2个;卫生机构实有床位812张,其中医院579张;卫生技术人员495人,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273人。
十、环境保护
环境污染得到一定控制,工业“三废”治理比上年有所好转,年内对36户企业工业污染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进行了监测,各企业现有专职环保人员125人。36户企业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86.25万吨;工业废水处理量331.5万吨,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2.5%;全年工业废气排放量387213万标立方米;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.25万吨,综合利用8.97万吨,综合利用率99.2%。
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。2010年,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.1152吨标煤,比上年下降16.6%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2.6422吨标煤,下降31.7%。
十一、人 口
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坚持人口、经济、社会、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国策,生育政策稳定落实,人口自然增长率在控制目标之内。2010年,全县计划生育率96.32%。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202990人(公安人口统计),全年净增人口1357人,比上年增加1.5%。全县全年出生人口2925人,出生率14.6‰;死亡人口1568人,死亡率7.8‰;人口自然增长率6.84‰。年末人口密度89人/平方公里。
十二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
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稳步增长势头,生活条件继续改善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710元,比上年增长10.3%,增加1377元;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6235元,增长14.9%,增加809元。劳动结构有所调整,职工收入稳定增长,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收入34814元,比上年增24.1%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稳定增长,年末余额达177776万元,比年初余额增加39834万元,增长28.9%;年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8757元,比上年增加1932元,增长28.3%。
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推广,覆盖面积继续扩大。2010年,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9249人,其中退休人数3040人,当期征缴养老保险基金6841万元;为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4026万元,养老金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保持100%。年内继续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,参保人数8950人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共有164532人农村居民参合,参合率93.5%,支付补偿基金1541万元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651人,发放优抚对象抚恤补助226万元。农房保险每户补助20元,参保7500余户。
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。继续落实城镇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,纳入保障的城镇居民2957人、农村居民8085人,农村“五保户”统筹供养1139人,集中供养228人,启动了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,全年累计发放保障金650万元。
注:1、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快报数,正式数据以《德昌统计年鉴》为准。
2、公报中生产总值及产值指标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
扫一扫手机访问当前页面